站在什么高度看疫情
以上是最近几天写的文章,一大早小区党支部书记照例与我联系,认真询问情况,得知我还会写段子、做理性的数据分析并告知大家伙不要过度恐慌等,书记代表组织表示赞赏和表扬。其实做类似这样的数据分析,很简单,信息都是公开的,只需要三步:一是把里面的数据摘出来扔到execl表格里;二是认真理解数据之间的含义;三是做一点点最常规的统计,例如算术平均就足够了,连加权平均都用不上。
当然了,对我们这些上学时就学习自动控制、时间序列信号分析与识别的人来说,对时间和空间序列的信息就更有敏感度了。
最近两天的消息,从上海、广东开学复工通知、到钟南山大师和疾控中心主任的表态,都基本印证了数据分析的重要性。接下来,我汇报一下,从这次疫情,我们应该总结点什么?对今后的突发疫情应该有哪些启示。
一、站在什么高度看疫情
要站在很高、很高的高度重视疫情,说站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可能都不为过。
二、最高的应对策略是什么?
最高的应对策略应该是应急管理,从这次武汉爆发的疫情来看,应急管理还有不少的欠缺需要及时补课,应急管理应该被视为和平时期国家和全民应对灾难的最高策略和法则,在法律上应该拥有很高的地位,任何人、任何重要的活动都要让位于国家的应急管理。应急管理应该有完整的体系,从应急识别、应急决策、物质和人员保障、制度和组织保障、应急执行、应急监督与事后评估、惩罚与奖励制度、应急演练等所有环节。
在制度建设和体系运行上,要加大应急识别和应急决策的科学化、制度化。绝对不能搞长官意志、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只有保证了应急识别和应急决策的科学化和制度化,才能保证整个应急体系的运行不是马后炮,才不会沦落为纯粹的、被动式的抢险救灾。
在文革后期中苏关系紧张时,我们就参加过多次防控拉练,父母的单位里还挖了防空洞,很小的年纪就埋下了应急管理的基本概念,50年弹指一挥间,现在回想当年“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对今天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007年我们在内蒙的火力发电厂做EAM项目时,研读了发电厂的应急管理手册,里面有57个应急预案,包括场内和场外两大分类,那时候就感觉,这是一本手册,真正遇到大的事故,例如锅炉结焦、氢罐爆炸等,估计还是没有足够应急的经验和能力。急需要把这手册变成一个可执行、遇到了情况具有真正可操作性的东西才行。
2003年非典和这次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恐慌、阵痛和损失的同时,也实实在在的激发了全民的、上下同心的一场实战演练,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为我们今后从容和有序的面对类似的灾难,提供了很好的应对危机的经验、更稳健的心态、更积极有效的措施和保障体系。
三、什么措施最重要?
除了前几天一直强调的有效防控和有效治疗两个基本措施外,还有两件事,今天要重点说一下。
1. 病毒和传播方式的溯源
我们一行3人的劳动小组在武汉呆了几个月,分别于1月17日和18日离开武汉回到保定府和帝都。1月17日中午,我还去了趟徐东古玩城,在那之前,虽然听说武汉有情况,也得到帝都龙员外的多次提醒,但是我们看到武汉人民真的很淡定、很少有戴口罩的,我去古玩城溜达,也只看到一位戴口罩的。
回到帝都两天,感觉武汉就变了天似的,到今天也很难现象,这突发的疫情到底是怎么传播的?感觉像突然下了一场“雨”,被淋湿的人差不多都中枪了一样。
另外,从武汉最早17个死亡案例的统计中发现,高龄老人占比41%,整个一月份,武汉都是湿冷的天气,大部分是阴天,气温比较低,这些高龄老人们,他们都去过海鲜城吗?他们经常在户外活动吗?他们的家人有情况吗?这些老人们是如何被传染的呢?还有其他一些问题,都需要做深入细致的病毒溯源工作,需要找到证据链,来证明病毒的宿主在哪里,到底是如何传播的,在这之前,不要有任何人为的假设,不能排除任何可能的线索。
溯源问题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技术活儿,一头是病毒学、流行病学,而且还是跨动物种属的、跨地域、跨时空,也就是高度跨界的(电网公司也有“三跨”一说);一尾是关于溯源的方法论和相关分析技术,头上的事儿,我们不懂,但尾上的方法论和技术,我们略知一二。就像我们在电网设备故障溯源上要做的那样,这种分析方法叫知识图谱技术,是一种跨纬度、跨环节的深度链路分析手段。
知识图谱有很多“点”以及连接这些点的很多“边”所组成,在病毒溯源的过程中,人、动物以及其他传播体,作为点,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动物的关系、动物与动物之间的关系、病毒变异之间的关系以及传播方式作为连接点之间的边,也就是属性,随着溯源工作的不断开展和深入,这个由边和点构成的网络就会不断的发展和延伸,到了一定的程度,通过多链路深度分析,就有可能找到真正的宿主以及传播路径。
只要我们的流行病学调查有效的、客观的坚持深入下去,这种方式就如同天网恢恢,还有可能探索和发现我们传统和经验上的认知盲区,你认为不可能的,但最后的结果真有可能就是这样的。每一次黑天鹅事件的背后,肯定至少有一只黑天鹅存在,找到它,就是这次病毒溯源的宗旨。
2. 保障体系建设
首先,医疗救援体系的运行是比较成功的,让大家伙再一次看到了体制的巨大能量,这是很多国家难以比拟的,这是自2008年汶川地震以及多次自然灾害的救灾活动中、甚至可以追溯到50年前援助非洲时,逐渐积累起来的最重要的保障体系之一。
但是与医疗救援体系相比,物质保障体系,还是欠缺了一些,口罩被大幅度涨价就说明了这一点,紧要关头的紧急物资采购,有关部门要做好策略应对,平时要考察、评估和签约一些紧急物资的制造商,战时或者紧急时刻,他们将成为政府责无旁贷的供应商,专产专供、确保物质供应安全。
另外,类似于北京小汤山的医院,在武汉就要落成了,这件事我也想了好几天,如果一座城市的顶层设计就考虑到应急管理问题,在经济建设时期,在一些民用建筑(例如体育馆、酒店、会议中心、展览中心等)的设计和建造上,采用平战结合的思路,到了关键时刻,政府直接征用就OK。或许就没有必要建设类似于小汤山这样的医院了。